查看原文
其他

说他是宇宙级顶流,没人反对吧

焦莉安 正點观影 2022-03-17


就在三天前,在全国乃至全球目光的关注下,神舟十二号航天员圆满完成出舱任务。


这是我国空间站阶段航天员的首次出舱,浩瀚太空再一次留下中国人里程碑式的足迹。



从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首访太空21小时,再到2021年三位航天员搭乘神舟十二号首次进入中国空间站并驻留三个月。


18年来,我国航天事业以超乎想象的速度迅猛发展。

 

作为普通百姓,我们好像早已习惯听到“成功发射”、“圆满完成”的宣告,也惯性礼赞航天人的伟大付出。


却难以真正了解与体会,“圆满”和“伟大”的份量。

 

好在,2004年有一部央视纪录片,全景式地记录下我国首批航天员从选拔、训练到乘坐神舟五号飞行的全过程,向普通人直观展现了铸就圆满、成为伟大之前的种种艰辛——

 

《太空英雄》



豆瓣评分高达9.7。



这部纪录片拍摄历时七年,以时间为主线,讲述了大量鲜为人知的细节,大多数镜头都是首次公诸于世。

 

虽然是古早的画质,叙事上也没有太多技巧,但光是把这些珍贵的素材朴素地剪辑在一起,就已足够震撼,如临其境。


考验


我们都知道,航天员是真正“亿里挑一”的职业。

 

想要成为航天员,很难。

 

但到底难成什么样?恐怕没什么概念。

 

首先,层层选拔。

 

时间回到1996年。

 

空军接受了一项秘密任务,要从现役战斗机飞行员中,选拔航天员。

 

选拔条件有诸多门槛:


年龄25-35岁,身高1.60-1.72米,体重55-70公斤,飞行600小时以上,还要求五官端正,表达清晰,甚至对打呼噜也有限制。



有1500多名飞行员符合基本条件,再初选出60名秘密进京,接受更为严格的特殊检查。

 

就连飞行员的家人,也被接到北京,进行详尽的体检。



最终,综合检查结果、专家评审意见等各因素考虑,14人成为了首批预备航天员。

 

选拔结束,残酷的考验才真正开始。

 

生理上,为了让航天员更好地适应航天环境,超重、失重、噪声、震动、低压、缺氧等各种光是听着就很难受的训练项目轮番上阵。

 

模拟舱,空间狭小,噪音巨大,在这样的环境中要将每道操作指令练上几十上百遍。



冲击塔,模拟飞船返回落地时的冲击,落地瞬间的重力是正常值的15倍。



离心舱,游乐园里超级大摆锤的顶配版,高速旋转让面部都变形了。



因为当时国内训练条件不足,航天员还要远赴俄罗斯,体验失重飞机,并且要在失重状态下做出指定操作。



心理上,为了培养勇敢沉着的素质,飞行、跳伞、野外生存、救生等训练不在话下。

 

比如,一言不合先安排跳个八遍伞,跳到不知恐惧为何物。



脑力上,更是要学习十几门航天相关课程,总共1600课时。


航天员要经受全方位全身心的严苛考验,为此付出的心血常人难以想象。

 

杨利伟说,那几年,他从没在夜里12点前睡过觉。

 

看到这里,同样很多年没在12点前睡过觉的我感到很羞愧,因为我都是在刷手机……



这部纪录片将航天员锤炼过程中的一道道关卡具体而细致展现,让观众仿佛也跟着航天员一同闯关。

 

历经五年多的重重闯关,在神舟五号发射的前几个月,14名航天员进行了最终的考评。

 

口试+笔试+实际操作=100多个考试科目,5名航天员由此脱颖而出进入最后的强化训练。

 

两个月之后,最终选拔出3名航天员,成为中国第一次飞天的首飞梯队。

 

他们的名字为后来的我们所熟知:

 

杨利伟、翟志刚、聂海胜。



后盾


本片在聚焦航天员训练的同时,还穿插讲述了航天员的“后盾”们。

 

如此高深复杂而又对中国具有神圣意义的项目,每个身处其中为之奋斗的人,都抱有一种英雄主义的信念。

 

举几个例子。

 

训练阶段,为了确保航天员不受伤,每个训练项目都由锻炼员先体验,甚至测试的各项数值都更为极端,以探索身体的极限。

 

比如前面提到的冲击塔,在给航天员做15倍的冲击之前,锻炼员就先做了17倍的冲击测试。

 

为了测试返回舱降落海上,航天员能在舱内生存的时间,以及验证救援措施的可行性,锻炼员和航天员医生进行了海上漂浮实验。



他们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在又热又湿又封闭的返回舱里,漂浮了将近20个小时。

 

而在此之前,英国做过类似的耐受实验,他们的结论是,人只能在这样的环境中漂浮6小时。

 

在失重飞机上,随队的工作人员有些顶不住,但为了不耽误航天员训练,还是硬撑了下来。



有意思的是,整个失重飞机训练期间,体验最多的不是航天员,而是随队摄影师,他参加了全部9个架次的飞行。

 

原来摄影师是隐藏的王者,真不愧是人才济济的航天队伍啊。


隐藏的王者太优秀,还被特别颁发训练证书


发射倒计时阶段,越来越多的“后盾”们逐一亮相。

 

气象部门,提前三年摸清楚发射基地的气象情况,承担预判发射窗口的压力。



搜救部门,模拟航天员落地时的各种状况。



当然还少不了通俗意义上的“后盾”——航天员的家人们,哪怕此刻内心天翻地覆,都始终表现得云淡风轻,语气稀松平常得就像一次普通的送行,对航天员减压功不可没。


猝不及防吃了一波航天级狗粮


本片叫《太空英雄》,不仅指航天员是太空英雄,那些所有为航天员成功上天而拼尽全力的人们,都是无名的太空英雄。

 

但我们都明白,没有谁是天生的英雄,有的只是当天降大任于身时,恪忠职守、勇于承担的凡人。


征途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七年磨一剑,杨利伟成为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创造了历史。



但跟随纪录片回到2003年10月15日发射前夕,会看到一个怎样的杨利伟呢?

 

他给我最大的印象,就一个字,


几个接地气的细节。

 

发射基地无人入眠的前夜,杨利伟稳稳沉沉地睡了一个好觉。


登上飞船前的心率监测,全程都稳定在每分钟70次左右。



进入最后十秒倒计时,他还灵机一动想到对镜头敬个军礼。


这是什么神仙心理素质,容易紧张星人慕了。



然而当时谁也不知道的是,稳的表面下,升空不久的杨利伟就经历了生死26秒:

 

火箭和飞船突然开始急剧抖动,训练中从未遇到过的低频振动,再叠加6倍于正常值的负荷,让他异常痛苦。

 

他后来在自传中回忆道:


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我几乎难以承受,觉得自己快不行了。

 

……

 

共振持续26秒后,慢慢减轻。我从极度难受的状态解脱出来,一切不适都不见了,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和舒服,如释千斤重负,如同一次重生,我甚至觉得,这个过程很耐人寻味。

 

但在痛苦的极点,就在刚才短短一刹那,我真的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在那漫长的26秒里,不仅杨利伟在煎熬,地面所有工作人员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因为飞船内的实时图像回传也受到干扰,他们通过屏幕看到的杨利伟静止不动,担心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



好不容易捕捉到他眨了一下眼,他们才把心稍微放一放。



直到升空3分半钟,当杨利伟第一次向地面报告飞行状态,大家才真正把心放下,压力随掌声一同释放。



航天员总教头黄伟芬更是忍不住落下热泪。



第一人是无上荣耀,但更多意味着面对未知的危险与责任。


杨利伟用杰出的表现证明,他是当之无愧的中国航天第一人。



而当年与“中国航天第一人”失之交臂的其他两位小伙伴,后来都以各自的辉煌成绩,成为了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中不同的“第一”——

 

翟志刚,中国太空行走第一人。2008年9月27日,他从神舟七号中出舱,完成中国人首次太空行走。



聂海胜,“三问苍穹”第一人。继2005年、2013年两次执行飞行任务之后,大半个月前,他与航天员刘伯明、汤洪波搭乘神舟十二号飞船,首次进入中国空间站。



这部纪录片还留下了一个令人泪目的画面:


在中国第一次载人航天都尚未实现的时候,高瞻远瞩的航天人,就已经在热烈讨论建设中国空间站的事宜了。


满屏来自2021年的弹幕,感慨万千。



中国从筚路蓝缕到航天大国,并正在向航天强国的目标阔步迈进的过程中,每一步都来之不易。

 

一代代航天人用仰望星空的浪漫与脚踏实地的实干,照亮茫茫太空之路。

 

如今,中国人真正实现了“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

 

未来,中国航天的征途一定会更加辽阔。

 

星辰无声,浩瀚苍穹为我们见证。


撰文:焦莉安

微信编辑:刘芳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今日彩蛋本文下方写下你的评论
7月8日17:00在所有精选留言中按精选留言的楼层顺序,指定楼层中奖第1楼:广东优秀电影纪念邮册精美大气,关键是外面买不到第5楼:广东电影拍摄指南(电影是怎样拍成的第10楼:故宫盲盒第15楼:若来盲盒第20楼:泡泡玛特盲盒(拆盲盒是心动的感觉


每日彩蛋送好礼戳这里了解更多详情扫码加入官方粉丝群与更多热爱电影的人相遇!

注意事项:

1.每位中奖者仅能获得1种奖品,以中奖名单公布为准。

2.虚拟奖品将在线发送,实体奖品将通过快递寄出,广东省内包邮,广东省外邮费到付。

3.参与抽奖者默认接受上述注意事项,正點观影对本次活动拥有最终解释权。



更多精彩内容,戳👇



点“在看”,致敬中国宇宙天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